孔子曾言: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。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,生动展现了孔子对周代礼乐文明的由衷赞叹与推崇。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,孔子一生都在践行着周礼仁与德的核心精神。周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点,更是一个文化繁荣、思想活跃的黄金时代。在这个时期,诸子百家争鸣,各种思想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形成了中华文明史上最为灿烂的思想盛宴。
说到周朝,现代人最熟悉的莫过于《封神演义》这部充满神话色彩的小说。近年来热播的《封神榜》影视作品,更是为这段历史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面纱。在这些艺术作品中,哪吒脚踏风火轮、手持火尖枪的英姿,雷震子振翅高飞的雄姿,杨戬三尖两刃刀的威风,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这些神通广大的神话人物,与《西游记》中那个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颇有几分神似。然而,人们往往只关注这些传奇英雄的精彩故事,却忽略了像唐僧那样默默坚守信念、脚踏实地修行的智者。
展开剩余78%但真实历史中的周朝风云人物,并非这些腾云驾雾的神仙,而是商纣王与周文王这对宿敌。据史料记载,商纣王本名帝辛,是一位天赋异禀的君主。他不仅力大无穷,能徒手与猛兽搏斗,更拥有过人的智慧,口才出众,常常在朝堂辩论中力压群臣。这位集才华与武力于一身的帝王,在即位后南征北战,将商朝的疆域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程度。
然而,正是这些辉煌的成就,加上臣子们阿谀奉承的谗言,让帝辛逐渐迷失了自我。他开始沉溺于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,发明了炮烙之刑等残酷刑罚,对忠臣的谏言置若罔闻。一个王朝的衰落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,商朝的颓势其实在帝辛之前的几代君主统治时期就已埋下隐患。帝辛的暴政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,让我们的目光转向西方,在西岐这片土地上,一个新兴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。
西岐的兴盛要追溯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,这位被后人尊称为周太王的贤明领袖。在他的治理下,西岐逐渐发展壮大。周文王继承祖业后,继续励精图治,不断扩大西岐的影响力。当时商王朝虽然已经日薄西山,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西岐的实力还不足以与之正面抗衡。因此,周文王选择了韬光养晦的策略,一方面暗中积蓄力量,一方面广施仁政,收拢民心,为未来的决战做着充分的准备。
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,除了民心与实力,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。西岐虽然不乏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足智多谋的文臣,但始终缺少一位能够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的王佐之才。周文王深知,他需要的是像伊尹辅佐商汤那样的旷世奇才,一个既能制定国家大政方针,又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军师。这样的贤才可遇而不可求,也许千万人中才能出现一个。
为此,周文王广发招贤令,希望延揽天下英才。但令他失望的是,前来应征的人虽多,却始终未能找到心目中的理想人选。传说周文王精通占卜之术,他多次为自己占卜求贤,但卦象总是晦暗不明。这让他意识到,或许时机尚未成熟。直到某次出猎前,他占得一个奇怪的卦象:非龙飞璃,非虎非罴。结果在渭水之滨,他果然遇见了正在垂钓的姜子牙。两人促膝长谈天下大势,周文王立即认定这就是他苦苦寻觅的贤才,当即邀请姜子牙出山相助。
关于姜子牙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,版本各异。有人说他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的高徒;有人说他在渭水边直钩垂钓,等待明君;还有人尊他为兵家鼻祖,与孔子并称。但史书记载中的姜子牙,是一位深谋远虑、雄才大略的政治家,最终辅佐周文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。
当姜子牙与周文王商议妥当准备启程时,却发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插曲。姜子牙突然坐下不动,在文王询问缘由时,他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请求:因自己年逾古稀,行动不便,希望文王能亲自背他回宫。这个要求立即引起了随行大臣们的强烈不满,他们认为堂堂一国之君怎能做这等有失体统之事?况且文王也已年迈,体力不支。但周文王不顾众人劝阻,亲自俯身将姜子牙背起。
据传,周文王背着姜子牙走了三百步后,突然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,于是又折返走了五百步。当走到八百步时,文王已精疲力竭,无法继续。这时姜子牙才从文王背上下来,意味深长地说道:你背我走了八百步,周朝必将延续八百年。这个预言最终应验,周朝从建立到灭亡,历时791年。即便后来分为西周和东周,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时期,周朝的历史也基本印证了姜子牙的预言。或许,如果当时周文王没有走错方向,周朝的国祚还能延续更久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晟红网-股票配资交易网-炒股配资网址-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